旅游网
标题:
梵净山——深山古寺,梵天净土
[打印本页]
作者:
初露锋芒
时间:
2014-6-26 15:14
标题:
梵净山——深山古寺,梵天净土
梵净山地处西南,拥有悠久的佛教历史文化。梵净山为弥勒道场,与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并称佛教五大名山,“梵净”二字即是从“梵天净土”而来。可以说,正是佛教文化为苍苍茫茫的梵净山披上一层肃穆而神奇的色彩。
去梵净山,除游览赏心悦目、神奇绝妙的大自然风光外,不可不用心感受一下佛教文化,拜拜佛祖、拜拜观音、更要拜拜弥勒菩萨,因为梵净山是弥勒菩萨的道场。
根据文献记载,明朝万历以前,梵净山被称为“古佛道场”,声名远播。唐朝时期,梵净山麓有天池、天庆二寺;宋元时期,山中有寺庙多座。明清时期,梵净山寺庙成林,香火鼎盛,朝山信徒如云流水涌,香客不仅来自云、贵、川、湘,甚至有从赣、皖、浙不远千里前来朝拜者。清光绪年间立《下茶殿碑》记述“数百年进香男妇,时往时来,若城市然”。每当农历四月香会期,每天朝拜者数以千计,善男信女们各自成伍,各种香会旗号飞飞扬扬。
金顶位于全山的中心,海拔2493.8米,为山梁上拔地而起的独峰,绝壁高百余米,雄伟壮观,为游览梵净山的必到之处。登金顶需手攀铁链,足踏悬崖绝壁上凿出的阶梯。立于山巅,放眼望去,千沟万壑,伸向远方;葱茏苍翠,直达天际。金顶被金刀峡一分为二,东北峰有释迦殿,面积31平方米;西南峰有弥勒殿,面积28.6平方米。两殿均建于明代。一线峡谷之上,有明代建(清代重建)长4米的天桥相连。由于峰巅风大,常瓦不能覆盖,乃冶铁以作瓦盖之。殿内供铜铸释迦、弥勒各1尊(清末遗失,今重铸)。清人曾这样描述金顶:“金刀劈破佛分地,铁索牵扶人上天;转眼风云相会处,平空移步作神仙。”
承恩寺(又名承恩殿,俗名上茶殿),明代称“金顶正殿”,位于新老金顶之间鞍部。占地面积1128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初年,万历四十六年和清康熙十五年两度重建。承恩寺分前后两院,寺的左右与前面为石墙护围,后为悬崖。山门为石质拱券门,门额阴刻“敕赐承恩寺”。镇国寺,又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于明,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护国寺位于梵净山西北麓,距金顶约11公里。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原名天池院,清初更名为护国寺,占地2万余平方米。护国寺内题咏、楹联颇多,尤以印江着名书法家严寅亮所书正殿长联及匾额最为珍贵。太平寺位于梵净山北麓排龙田,原名观音阁,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清光绪三年(1877年)毁于战火,光绪十二年重建,“文革”中被毁。1988年,在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关心下重建。
梵净山留存有许多与佛教相关的文物古迹。“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碑俗称敕赐碑,位于金顶东北500米处的老金顶脚,立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碑文对梵净山地形地貌、名胜风光、历史沿革等都有记述,称其为“天下众名岳之宗”,而且“自开避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而日新。久已亘灵驰于两京,倾动于十三布政,劳旌于抚按,频顾于道府”等,是梵净山的镇山之宝。
茶殿碑,1979年发现于金顶左侧古茶殿遗址内,系清同治光绪年间梵净山隆参和尚的记功碑,对山水风光、名胜物产、寺庙兴废和红号起义等均有记述,尤以对光绪年间以刘满为首的哥老会起义余部进驻梵净山的史实记载最详,对研究清末政治社会经济有重要史料价值。
行走在梵净山,郁郁葱葱的林木山石间,红墙黄瓦、摩崖石刻乃至一些古老庙宇的断垣残壁,无不透出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让人尘心尽洗、流连忘返。
作者:
一片白云
时间:
2014-8-26 21:30
在那个地方
作者:
兰兰的天
时间:
2014-11-8 11:31
06年去过铜仁,非常干净非常宁静非常有文化的一个拥有小飞机路线的小城市,梵净山在印江和江口之间,插肩而过,希望有机会去走走~~
欢迎光临 旅游网 (https://lvyouwang.org/)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