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网
标题: 巍宝山的五大宝藏——马勋朴(二) [打印本页]
作者: dlwsly 时间: 2017-4-25 15:16
标题: 巍宝山的五大宝藏——马勋朴(二)
艺术宝藏
谈到巍宝山的艺术,大家会提起清乾隆年间的“松下踏歌图”,这确实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罕见的艺术珍品,她从服饰、歌舞、社会生活、民俗给我们留下了前人生活的底片。巍宝山的艺术还体现在建筑、雕刻、壁画、文学、书法、音乐多方面。
建筑艺术。巍宝山古建筑群代表了中国道教建筑艺术的典范,成为清代古建筑的博物馆。总览现存的20余座从清初保存下来的古道观,均以木材作为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中国传统的木结构系统。巍宝山建筑群木结构体系的形成,从文化思想上看,同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有关。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是传统文化思想两大支柱,它们都讲五行。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相生相克,共同构成世界的万物。此外,道教主张“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认为树木是大自然中富有生命的物质。因此,木结构能深刻地反映出人对自然的情感,达到“物我合一”的目的。
巍宝山道教建筑艺术还从多方面来加以表现。一是注重与自然环境协调。山中的古建筑遵循“自然美”是道教的最高境界,依山就势,曲径通幽,楼台池榭,山石林苑,与自然环境融合为一,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二是建造有反翘的曲线屋顶。反翘的曲线屋顶,呈现出飞动轻快,直指上苍的动势,体现了道教飞升成仙的追求,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展轻快的韵律美,给人们带来美的愉悦。三是高超的园艺技艺。中国道教园林艺术,除了“崇尚自然”的思想观念,与早期道教信仰也有直接关系。传说中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的胜景阆苑,壮丽的宫阙、珍禽异兽、长生不死之草、成仙不死的仙人等等,无不是世人所追求与向往的。想象中的景象,用园林形式创造出来,使园林成为人们某种精神的寄托。巍宝山中,山、水、林、石、宫、观、亭、榭、路径、花卉都形成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中自然美、意境美、动态美、空间美的审美特征。
壁画艺术。巍宝山保存有大量珍贵的道教壁画,文昌宫中的‘‘松下踏歌图”,是云南至今最早发现的古代少数民族踏歌壁画,1983年,壁画摹本代表云南省少数民族壁画在北京展出,引起世人关注。玉皇阁中道士炼丹示意图“水火匡廓图”极具研究价值。长春洞保存的壁画最具代表性。其特点是一是保存壁画数量多。有“麻姑献寿图”、“五老奕棋图”、“二十四孝图”、“群仙朝圣图”、“三皇图”、“九龙图”等数十幅。二是壁画反映内容广。数十幅壁画中,天上、人间、神仙、凡人生活都已包容。三是绘画艺术精湛。仅从清代康熙年间长春洞大殿格板上的绘画艺术来看,就令人赞叹不已。格板上50幅彩色壁画,颜色鲜艳,画笔流畅。其中46幅绘“群仙朝圣图”,4幅分别绘“三皇图”和“九龙图”。“群仙朝圣图”壁画场面宏伟,描绘人物众多。画面由每块长约100厘米、宽约80厘米,共46块格板组成,所绘人物近两百人。人物因身份不同,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目光深邃神情端丽,有的情绪昂扬,有的安静淡泊,有的在对话,有的在倾听。除人物外,画中的狮子、麒麟、凤凰等动物,或奔驰追逐,或飞游高翔,无不生动之致,呼之欲出。画面中“紫鸟立衡,羽盖华蚤”,完全是李白诗中“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生动写照。画面气势非凡,呈现出道家飞升之势。而“三皇图”所绘人物是远古时代神农、黄帝、伏羲三位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道教创世神。“九龙图”所描绘的人物则与西南少数民族是九龙之后的创世神话有关,有其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雕刻艺术。巍宝山道教雕刻艺术,继承和发扬了中国道教雕刻艺术与自然融合的审美意趣及融合线条艺术和追求艺术整体性效果的艺术审美特征。镂空雕龙图、窗花雀替雕刻图案、八仙过海雕刻图案、花卉鸟兽雕刻图案等都是雕刻艺术中的瑰宝。镂空雕龙图浮雕在长春洞大殿的承尘格板中央一个边长约35厘米的八角澡井中。澡井内壁上黑色颜料画着一幅八卦图,一条酱紫色的柏木雕蛟龙盘曲在澡井中。蛟龙的周围用云水浮雕作背景。只见那,云团朵朵,漂浮无定,波浪滚滚,汹涌澎湃,一条蛟龙跃出水面,遨游于云水之间,神态逼真,活灵活现。八仙过海镂空雕刻中的何仙姑、曹国舅、铁拐李、张果老、韩湘子、吕洞宾、汉中离、蓝采和八仙人物各具神态,颇具匠心,其精湛的雕刻艺术令人惊叹。白兔舂药、金鸡啼晓、双凤呈祥、水中亭阁、鲤鱼跳龙门等雕刻,经山中的逍遥道长用道家对宇宙、对人生的理解认识来进行讲解和阐述,使人们深刻领悟了道教“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哲学思想/文学。
随着道教在巍宝山的传播,巍山也产生了不少与道教有关的文学作品,从楹联匾对、碑文诗赋中反映承传下来。这一方面是道教徒们为了更好地表达其思想、宣传其教义,而借助多种文艺形式以赢得大量的信徒;另一方面也有文人以道家仙话为题材寄托情感,抒发情怀。民间文学主要有“巍山的来历”、“大赤天宫的传说”、“狗咬吕洞宾”、“老君点化细奴逻”等。巍宝山各宫观都有楹联匾额,既有写景佳句,又有叙事妙语,更有警示人生之格言,佳品极多,是游览中的一大胜景。如“南诏土主庙”大殿联:“记唐李十三世相传,忆当年盘陀道座三敬饥黍,玉杖频敲,显荫出人杰地灵,六诏河山垂史册。历今朝千百载犹在,朔昔日指石为盟一举军功,南国纵横,创造立魁雄霸业,千秋隆迹镇巍州。”
巍宝山保留下来的古碑已不多。史料记载中最珍贵的唐碑—南诏土主庙祖公碑至今还无下落。根据村内的老人回忆,早年间在庙旁熬香叶油时,曾用一块石碑放置过甄子。后来组织人力,在一定范围进行发掘,没有下落。2001年,土主庙保护扩建工程施工过程中,专人负责跟踪这件事,没有着落。而保留下来的清代嘉庆年间《重修巍宝山青霞观碑记》、《巍山新建依云阁碑记》、清光绪年间《重修准提阁碑记》以及清代碑刻《栖鹤楼记》等,有的落笔轻盈,潇洒飘逸,有的文笔朴实,叙述生动,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审美价值,还是研究历史、宗教的重要资料。《蒙化府志》中清人张刚所作的《游巍宝山》长赋一首,用尽华丽词藻描写游览巍宝山的情景和感受。“一日之山色朝青而暮紫,一年之气候夏肃而冬温。林木蓊蔚,岩壑幽深,锦溪环带,古洞藏春,孟升脱巾以避暑,升庵把臂而入林”。《续修蒙化直隶厅志》中有清人彭翥《重修无极宫落成赋》,描绘无极宫就是大家游览时到过的巍宝山后山三清殿之胜境,文句极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古今文人描绘道教名胜巍宝山景致的诗歌极多,其中有不少是佳作。
音乐。巍宝山道教音乐,其实就是“法事音乐”或“道场音乐”。道教创立后,认为音乐歌舞同样可以通神。经过了长期演变和发展,道教音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巍山有影响的道教音乐“洞经”,既上清经系统的《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中五卷本与十卷本,简称《大洞仙经》,再简为《洞经》。它是以音乐为载体来宣讲和唱颂道教经文的一种宗教活动。它集吹、拉、弹、唱、颂为一体,丝、竹、管、弦、打击乐并用,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演奏形式。现在,洞经音乐已从道观殿宇移至宅院、公园、舞台、剧场、音乐厅,成为一种文艺团体民间器乐的表现形式,这种发展变化,在洞经音乐创始时是根本意料不到的。随着历史的进程,巍山洞经音乐既有宗教音乐风格,又有宫廷音乐的遗风,还有江南丝竹的韵味,更有巍山民族民间音乐特色,形成了庄重典雅、委婉细腻、深沉古朴的音乐风格,深受各民族群众喜爱。这些就是巍宝山的第三个宝藏。
民俗风情宝藏
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行为,是一个群体长久以来的文化积淀。从文化学和民俗学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情感与精神是要由一系列特定方式作为载体的,而这种方式就是民俗。千万别低固了民俗的力量,精神的内涵往往通过文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中国人的凝聚力、亲和力就依靠民俗传承下来。春节的一系列民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中国人团聚、尽孝、亲情和合家欢乐的情节,还有一种深深的故土与根的认同。巍宝山上每年彝族在土主庙中祭祖、大理白族到巍宝山接三公主的习俗,自唐初始,已延续千年,其根还是亲情在牵引,今天,通过民俗,在巍宝山还看得到唐朝时的历史场景,这是多么大的力量。巍宝山的民俗主要有巍宝山山会、巍宝山歌会、彝族祭祖、接三公主、道教的一些传统节日。这是在巍宝山寻找到的第四个宝藏。
自然生态宝藏
巍宝山享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美誉。山中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山中古树参天,有华山松、云南松、柏树、楠木、红椿、香椿、厚朴、高山栲等300多种植物。山中的华山松“树王”高45米,根部基围6米,粗可三人合抱。灵官殿内明代古山茶桂叶银红九,高18.8米,花开万朵,红似胭脂,光照殿宇,为世界茶花之最。一棵清嘉庆年间的白玉兰花,每年冬月开花时节,满树花白如雪,芳香扑鼻。名贵植物花卉还有桂花、兰花、牡丹花、蝴蝶戏珍珠、绣球花等。药用植物有玉竹、细花参、牛尾参、天门冬、天麻、草乌、黄连、重娄、半夏、柴胡、茯苓、野姜、雪里梅、仙鹤草、防风、续断等,当地群众说“山上一把草,拿来都是宝。”“一屁股坐下地,坐着三棵药”。你看,巍宝山还是药用植物的宝库。山中的菌类也极为丰富,主要有鸡枞、香菇、木耳、冷菌、松茸、羊肝菌、干巴菌、奶浆菌、谷熟菌、青头菌、玉窝峰等。巍宝山还是动物生活的乐园。山中生活有草豹、狐狸、花面狸、獐子、麂子、刺猬、飞鼠、穿山甲等动物。山中的禽类有40多种,其中珍贵飞禽有鹦鹉、绿鸠、金丝画眉、白鹇、翡翠、啄木鸟等。历史上因自然生态形成的景观有“天门锁胜”、“拱城远眺”、“美女瞻云”、“龙池烟柳”、“山茶流红”、“鹤楼古梅”、“朝阳育鹤”、“古洞长春”。这是巍宝山的第五个宝藏。
欢迎光临 旅游网 (https://lvyouwang.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