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2009 回复:0
发表于 2012-5-30 00:37
|
19日,第二个“中国旅游日”在江南山水名城——无锡启动,“健康生活,欢乐旅游”是今年的主题。业内专家在旅游日启动仪式上表示,“设立‘中国旅游日’,更多的是唤起国民的旅游意识,保障国民的旅游权利,鼓励国民广泛参与旅游活动,实现‘更多国民参与,更高品质分享’”。
国民休闲计划渐行渐近
近五年来国内度假休闲旅游占比不断提升,但旅游占居民可支配消费的比例依然很低: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国内旅游花费仅为883元,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仅为4.62%。为了刺激居民的旅游消费,2012年初,由国家旅游局牵头拟定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征求意见稿)》已经下发至各省旅游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提出: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旅游休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要得到政策保障和全面落实;政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福利旅游、减免部分景点门票,以加大刺激国民休闲旅游消费;到2020年,使旅游休闲普遍成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领域,年出游率200%,旅游人均消费达到1000元,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增加旅游休闲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全国旅游休闲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10%,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0%。
广东、江苏、江西、浙江、山东、北京、山西等地已经或即将实施国民休闲计划,其中“发行旅游优惠卡和鼓励企业开展福利旅游”是各省采取的普遍措施。《纲要》自2009年提出后,一直在讨论阶段,具体的出台日期悬而未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3年的讨论时间已经相当充裕,《纲要》年内出台的概率非常大。
“‘中国旅游日’的开展将增强民众的旅游意识,激发旅游热情,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旅游、参与旅游、发展旅游的氛围。”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19日在无锡表示,“相信这会有力促进旅游业在中国的加速发展。”
延长出游时间 带薪休假成关注焦点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对休闲的需求正呈现井喷式爆发。高需求为休闲产业的发展、休闲城市的打造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其一就是带薪休假制度难落实,这是制约我国休闲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纲要》迟迟难出台的主要原因之一。
横比全球,我国居民总休闲时间明显偏少:从1995年的双休日到1999年推行黄金周制度,再到2008年的带薪休假制度执行,我国居民的休假时间不断增长,从休假结构来看,我国的公休假已经较多,但居民的带薪年假时间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根据美世发布的数据,在全球62个国家中,对于工作满10年的员工,欧洲的带薪年假时间最长,基本在20天以上,拉美次之,约为15天,亚太国家最少。我国职工(工龄5年以上)的带薪年假平均约10天,仅多于泰国和菲律宾。
“目前,能带薪休假的大多集中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而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个体私企员工没有带薪休假机会,这与全民休闲尚有差距。”东南大学教授周武忠说,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是一项公共福利,应该在机会上保障人人享有。
江苏省无锡市市民陆洁说,既然叫国民休闲计划,就应该更多地惠及全民,推动带薪休假的落实,降低旅游价格,让更多的公共资源免费开放,设法让多数人来旅游,而不是只让少数人享受福利。
“国民休闲时代”还有多远?
何为“休闲”?语言学家认为:休闲就是“人以木而休”;社会学家认为:休闲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经济学家认为:休闲就是一种财富……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国内政府主管部门和学术界对休闲的内涵、外延以及评价评估标准尚未形成科学权威解释。
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时间维度上包括三个方面:小闲、中闲和大闲。小闲就是日常性休闲,中闲就是节假日,大闲就是带薪休假、黄金周。从空间结构上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家庭休闲,二是社区休闲,三是城市休闲,四是环城市休闲,五是异地休闲,六是网络休闲。在魏小安看来,观光旅游、度假只是一个异地休闲的概念,无论从时间、空间来说,休闲都是一个大概念。
国际休闲研究的权威人士杰佛瑞·戈比、托马斯·古德尔等人认为,2015年前后,世界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娱乐活动和休闲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
国家旅游局综合司副司长唐兵在“中国旅游日”启动仪式上指出,中国旅游业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居民收入稳定增加、旅游需求较快增长,旅游发展大众化、休闲化的趋势更为明显。铁路、公路、民航等基础设施的增加,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等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加快都为“休闲时代”的开启提供了保障。当前,旅游业最亟需转变经营观念,不能总盯着门票收入,要学会算经济效益的总账。用低票价甚至是免费参观来吸引公众,吃、住、行等“休闲”消费才应成为重点。
休闲是全体国民的权利。多数专家认为,休闲产业是民生产业。保障国民休闲权利,除了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延长百姓出游时间,给百姓免费发送旅游票券之外,还应该从方方面面的权利保障上给予百姓以真正的国民待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休闲的内涵和本质,倡导“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让更多的人走出家门去旅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