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5917 回复:0
发表于 2012-6-4 14:44
|
瞭望台
博主:陈坚盈
随着旅游业全方位发展,最近不止一次听到地方旅游管理人发表加快旅游人才引进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其实诸如此类的战略报告虽“雄壮”,并不吸引人,听完通篇会发现,把旅游二字换掉,以其他行业替之,报告仍不失为一份“好报告”。
报告好坏暂且不说,旅游从业人才欠缺却是当前不争的事实。其实,各地从景区营运建设到旅游社销售策划,从酒店公关推广到普通导游,从业群体并不只是少数,但除了在领导的报告中,在多个行业好友的口中也总是听到“招不到适合的人”。
比如近来面对着即将开通龙厦高铁、厦深高铁而带来的巨大客流,厦门旅行社在喊着“导游缺口大,一到高峰期就顶不住”。再比如有好友就抱怨:这么多年,想在广州找一个日语讲得好的旅游业人才总是不能如愿。
很多人对此觉得不可理解:导游欠缺与复杂的行业生态息息相关,偶尔数量不足很正常,但为什么广州高校开设的日语专业那么多,找一个日语旅游人才还要等待多年而未果?形容这个问题就像形容:中国有10多亿人,怎么找不到11个上场踢球的球员。在这里,这有必要矫正我们对传统旅游人才的认识误区。
旅游人才不仅要求“专”,还要求“广”,因为行业属性所决定,旅游业不仅面对国际化,也面对本土化。当下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业本身所涉及领域的广度就与过去不同,那种计划经济体系之下的旅游人才分配已经不适合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比如以前普通导游多为“背口诀”,口诀背得越溜越优秀,人性化旅游开始流行,现在却要求导游有更多综合事务处理能力;日语说得好的人特别多,但能在旅游行业背景下沟通的人却特别少。
作为旅游媒体从业人员,避免不了跟旅游行业人员打交道。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突然来一个旅游行业的推广公关,而且是大品牌公司的公关,普通话说不准,常常夹杂着英文单词,而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生态和面对的对象毫无了解,对话无法进行,更严重者会导致人们对此品牌的形象与诚意产生怀疑。
与计划体制下“背口诀”的导游相比,此类旅游业“人才”是另一种极端:国际化是国际化了,英语说得溜,但别说对本土行业及文化的了解,连基本的普通话都不大会说了,何以能委以旅游规划、推广等大任。
这是一个行业事实:如今从事旅游业的人,多半半路出家,要不就是旅游技校出来,还有一部分是海归派。半路出家、旅游技校出来的旅游业人才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自然想起了要走“国际化人才战略”,但却常常犯人才“全盘西化”的危险,最后顾此失彼。
我想,领导的人才国际化战略多不实在,直到有一天,没有清一色只会“背口诀”的景区导游与领队,没有清一色只会说流行英语,不怎么会说普通话的旅游业推广公关,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定会上升一个新台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