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3392 回复:0
发表于 2012-1-6 00:08
|
海幢寺坐落于南华中路和同福中路之间,面积1.97万平方米。其原址在南汉时称为千秋寺;后变成民居;明代为祁氏花园;明末改佛寺,称海幢寺;清康熙初大规模扩建,成为当时广州市(驴友网)"四大丛林"之一。
五代南汉时原为千秋寺,明末为商人郭龙岳花园。由僧人光牟、池月募缘得地,建佛堂和准提堂,取佛经中“海幢比丘在昔能修习般若波罗密”之意,取名海幢寺。清康熙五年(1666)兴建大雄宝殿,次年复建天王殿、韦驮殿和伽蓝殿。以后相继建成丛观堂、大悲阁、藏经阁、塔殿、观音殿,乾隆年间又增建毗卢阁、义鹿亭等,成为广州五大丛林之一。道光三年(1823)、同治五年(1866)先后重修;民国初年开马路,把海幢寺分成两半,路南部分改作南武学校校舍,路北部分1928年辟为河南公园(旅游景点);1933年更现名。民国时期及“文化大革命”期间,观音殿、韦驮殿、伽蓝殿、天王殿等殿宇被毁,现仅存大雄宝殿和塔殿及重建的天王殿。
大雄宝殿面宽七间29.8米、进深五间19.45米,重檐绿琉璃瓦歇山顶,正脊为双龙宝珠纹饰,四周环以回廊,抬梁穿斗式梁架,梁下为平棋天花,彩绘云龙和团龙图案,内檐柱上施三跳七踩斗拱,下檐柱出两跳插拱,出檐较大,步梁间以驼峰、斗拱承托,梭形柱并保留有柱楯。殿内原有的三宝佛及十六罗汉、观音塑像等被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近年重塑。
塔殿建于清康熙十八年至三十五年(1679~1696),平面呈方形,面宽五间21.9米、进深五间21.77米,十二架梁,梁架斗拱、驼峰等构件做工精细。坐斗形态各异,有梅花形和三角形等,柱头栌斗、柱础上设楯,廊子的四面设有石阶;因开马路,殿后的下檐和石阶被拆掉。殿内原有的星岩白石舍利塔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现寺内还有康熙年间铸造的幽冥铁钟及大殿铜钟各一,明代郭氏花园原植的鹰爪兰一棵,粤东巨富潘氏家中石狮一对、伍氏家中“猛虎回头”太湖石一座。天王殿,是按前实测资料复原重建的,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
该寺于1993年被公布为市(驴友网)级文物保护单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