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3148 回复:1
发表于 2012-1-20 01:00
|
增冲寨是一个神奇而富有诗意的侗寨,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三面绕寨,缓缓而过,寨子有如一座美丽的半岛,四周青山环抱,栋栋吊楼依山傍水,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交融;鼓楼、戏台、花桥以及环绕在鼓楼周围的吊脚楼如诗如画,非常美丽。寨中屹立着一座宝塔形建筑物,飞檐翘角,红楹耀眼,气势雄伟,这就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冲鼓楼。
增冲鼓楼始建于清朝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塔楼系13层木结构,瓦顶为重檐式古建筑,双层楼冠,葫芦宝顶。高20余米,底宽约10余米,占地面积160平方米。中立4柱登顶,每根柱直径0.8米,高15米,构成鼓楼主干。每层外竖8柱,形成放射性八角形,柱高3.5米,层层向上,每层用8根短瓜柱依次叠竖收刹,紧密衔接,直至11层。11层的上面再立两层八角伞顶宝塔楼冠,构成鼓楼的顶部,宝顶直插云空,犹如奇天弄云的两把艳丽彩伞。楼内有4层走廊,沿木楼盘旋而上可直至鼓楼顶层。檐间雕龙画凤,塑有鱼龙花卉,人畜禽兽,造型美观,栩栩如生。每层内壁有精美的方格和万字栏杆,四壁挂满对联及赞美诗句。大门上的匾额有2幅,一幅是道光十年信地寨所赠表示民族团结和友谊的《万里和风》;另一幅是1983年9月黔、桂两省3州6县影展会议代表赠的《侗寨生辉》。鼓楼底层正中设一个火坑,四周用青石块片围住,是休息、娱乐的场所。
增冲鼓楼是从江县境内修建最早的鼓楼,一向被人们称为侗族建筑的艺术明珠,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侗族文化最杰出的代表。增冲鼓楼不用一钉一铆,全是杉木榫接,精密吻合,结构严谨,工艺精湛,历经300余年的风雨,至今仍然完好无损。
“锦鸡翅膀凤凰尾,比不上侗家鼓楼美”。侗乡鼓楼美,不仅美在它那“秉亭子之清幽,兼宝塔之奇伟”的造型,更美在它是侗族文化的代表,是传播民族文化、体现民族团结和兴旺的象征。据增冲村的寨老们介绍,鼓楼有3大作用:
聚众议事
鼓楼顶层悬挂有一牛皮长鼓,遇有大事要事或急事时,寨老或“管脚”(负责管理鼓楼的人)便登楼击鼓,全寨老少闻声前来议事。侗寨称议事制定乡规民约为“起款”,所谓“乡有条,侗有理”,就是指大小款的款规。“款规”制定之后,通常要立石刻碑,保存于鼓楼中。在增冲鼓楼内,至今还保存两块“款规碑”,分别是康熙和光绪年间刻立的。据史志记载:“六十年前,增冲村曾一度走向衰败,出现一批不务正业、抽大烟的懒汉。村里人对此深感忧虑,在寨老石永珍的主持下,全村人聚集在鼓楼制订振兴村寨的‘款规’。在宣布民约诞生的那天,还杀了一头大肥猪,表示以后要是谁违犯了其中某一条款规,就罚他一头大肥猪。石永珍老人为了使‘款规’得以实施,不惜代价以身试‘法’。一天清晨,他偷偷地把自家一头大肥猪赶到离村不远的稻田偷吃别人的庄稼,被人发现后把猪捉住,当晚他叫‘管脚’上鼓楼击鼓召集村民处理此事,最后杀了他家这头大肥猪,每家都分得了串串肉。在这位寨老的模范带动下,从此以后,全村人自觉遵守乡规民约,他去世后至今人们还怀念着他。”
开展各种文娱活动
平时,寨里人常围坐在鼓楼里唱侗族大歌、吹芦笙、摆故事;逢年过节,人们身着盛装欢聚在鼓楼前踩歌堂、演侗戏。侗家人有句至理名言:“饭养身,歌养心”,心靠歌来养育和调理,侗家人的心灵靠歌来塑造,可见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的灵魂,他们把唱歌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当夜幕降临,侗家姑娘、小伙三三两两相邀到鼓楼,一边弹琵琶,一边唱着优美的情歌,以歌为媒,用歌传情。
迎宾送客
侗家人纯朴厚道、热情好客。当客人来到时,主人们先在鼓楼里集合迎候,并在鼓楼前摆上拦路酒,敬唱拦路歌,之后把客人带进鼓楼,再由各家各户领回家里,好生款待。客人离寨时,姑娘们在鼓楼把自己编绣的鞋垫和花带赠送给客人,小伙子吹芦笙,燃放铁炮,把客人送出鼓楼,目送客人远去。
|
|
|
|
|
|
|
|
发表于 2012-1-20 01: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1、门票价格:不需要门票,但是可能会交5元“鼓楼保护费”;
2、交通指南:在榕江县榕江大桥以北60米的岔路口东侧找一种三排座的农用卡车,每天早上7点30分左右自增冲出发往榕江,当天下午1点到2点之间从榕江返回。前往增冲侗寨的交通十分不便,需要从榕江乘车往南到停洞,在路口林业检查站等候进山侗胞的拖拉机,搭便车进寨。而且增冲侗寨的住宿条件不太好,只能投宿侗家;
3、住宿指南:因为车次极少,去增冲几乎肯定要住一晚。鼓楼边上有私家旅社,也可以住村委会招待所,稍微干净一点,5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