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农牧差异比较大,原来我在山东长大,我没有见过牧民,所以我去西藏,最早就积极的奔向藏北高原,观察藏族牧民的生活。我发现他们的传统生活现在变化非常大,传统的生活里,他们基本上是自给自足,他们所需要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外来的材料并不是说很多。我统计了一下,当然锅碗瓢盆现在都是外来的,原来都有代用品,木碗之类的,搭帐篷杆子需要外来的材料,缝衣服的针。饮食方面,茶叶,那是必备的,一天都不能少的。我看他们的黑色帐篷,是用牦牛毛编织的,用10头牦牛的裙毛,长可及地,来编一顶帐篷。牦牛毛的帐篷,冬暖夏凉,防雨雪,本身有油脂,它不会透水,挡风,都是非常好的。我们看到固定帐篷的绳子,也是羊毛编织,固定帐篷的橛子是羚羊的角,长长的,尖尖的,弄断制成。我在牧民的帐篷里切菜,菜板是野牦牛的头皮,好几寸厚,几辈子都用不坏的,非常结实。这是80年代拍的,他们家已经接近无人区了,岗嘎老人,当年野生动物保护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他背着叉子枪(图21),在西藏的安多县,最边远的地方,他们经常跟青海的牧民争夺草场,发生纠纷。据说他们很勇敢,最后一次,大概是三、四十年代他们打赢了,很骄傲。我看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衣服都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我仔细看了他们的皮袍,有很多功能,比如说一个成年人穿上一件藏装,可以使用大半辈子。天冷的时候,我看他们的空袖子在那儿甩,把手抽出来放在怀里取暖。干活的时候,或者天气稍微热一点,他经常是裸露一个膀子的,活动方便;天气再热的时候,他们就把两只手都拿出来了,然后把袖子一扎,一耸,走路也方便。晚上睡觉的时候,他就把这个抖出来,把腿圈起来,脑袋也缩到那,不管是风餐露宿的野外,既当被子也当褥子。当然还有一个特别功能,80年代,我们到藏北到区公所都没有厕所,也当厕所。我记得我进藏不久,有西藏一个领导人在大会上讲话,藏装为什么这么长,能不能改良一下啊,弄短一些。我觉得这是几千年的适应,最合适的,弄短也不好看。 图21 当年牧民生活中,对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种传统的生产方式,一个是驮盐,一个是盐粮交换、农牧交换。但是现在都很难看到了。80年代我采访的时候还有好多人去盐湖驮盐。因为藏北高原仅仅在7000年前还是高湖面时期,好多湖泊都上万平方公里,像藏北奇林错,曾有上万平方公里,但是气候迅速干燥、暖化,蒸发量非常大,这些湖泊迅速咸水化,就成为盐湖(图22)。正好给牧民提供了资源,他们在每年的春夏之交,赶上驮队去盐湖驮盐。秋天秋收以后,他们就驮上这些盐、驮上畜产品到农区去,去换青稞、换粮食。根据路程的远近,他们往返的时间有时候最长可达两三个月。驮盐可能是他们很久以来的生产方式,他们创造了一个驮盐文化,一系列的仪式、禁忌、歌谣,从离开家乡上路、到达湖边,怎么挖盐,装好了盐离开之前,有什么仪式,唱什么歌,非常有意思,有人专门整理成一本书。相比起来,驮盐的路程是非常艰辛的,大致牛还是比较幸运的(图23)。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去往纳木湖途中,碰到一支八百只羊子的驮盐队,羊子驮盐都是小小的袋子,羊毛编的袋子,能装七八斤,但是它们没有牛那么幸运。牛还能每天晚上卸驮子,它们只能白天晚上驮着,懒得给他们卸吧。一走一两个月,背上的毛磨秃了,背上的肉磨烂了。当时这个角度,没有更高的角度,拍的也不好。但是现在再也看不到了,还有人在运盐,但是都用汽车了。农区和牧区很多文化现象和精神生活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当然藏传佛教是普遍信仰的,但是在牧区,传统生活、精神生活里他们神山、圣湖的崇拜这是一项;第二,他们的文化娱乐就是格萨尔说唱,这是他们比较突出的两点。牧区的人除了崇拜西藏共同信仰的一些大的神山以外,他们每一个部落,都有各自的保护神山,大家有机会可以考察一下。格萨尔说唱艺术在牧区是最盛行的,农区有藏戏,牧区没有。因为藏戏需要群体演员,一个群体,然后要很多观众,牧区高度分散,所以这也是它们的区别。 图22 图23 图24 当年牧民生活中,对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种传统的生产方式,一个是驮盐,一个是盐粮交换、农牧交换。但是现在都很难看到了。80年代我采访的时候还有好多人去盐湖驮盐。因为藏北高原仅仅在7000年前还是高湖面时期,好多湖泊都上万平方公里,像藏北奇林错,曾有上万平方公里,但是气候迅速干燥、暖化,蒸发量非常大,这些湖泊迅速咸水化,就成为盐湖。正好给牧民提供了资源,他们在每年的春夏之交,赶上驮队去盐湖驮盐。秋天秋收以后,他们就驮上这些盐、驮上畜产品到农区去,去换青稞、换粮食。根据路程的远近,他们往返的时间有时候最长可达两三个月。驮盐可能是他们很久以来的生产方式,他们创造了一个驮盐文化,一系列的仪式、禁忌、歌谣,从离开家乡上路、到达湖边,怎么挖盐,装好了盐离开之前,有什么仪式,唱什么歌,非常有意思,有人专门整理成一本书。相比起来,驮盐的路程是非常艰辛的,大致牛还是比较幸运的。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去往纳木湖途中,碰到一支八百只羊子的驮盐队,羊子驮盐都是小小的袋子,羊毛编的袋子,能装七八斤,但是它们没有牛那么幸运。牛还能每天晚上卸驮子,它们只能白天晚上驮着,懒得给他们卸吧。一走一两个月,背上的毛磨秃了,背上的肉磨烂了。当时这个角度,没有更高的角度,拍的也不好(图24)。但是现在再也看不到了,还有人在运盐,但是都用汽车了。农区和牧区很多文化现象和精神生活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当然藏传佛教是普遍信仰的,但是在牧区,传统生活、精神生活里他们神山、圣湖的崇拜这是一项;第二,他们的文化娱乐就是格萨尔说唱,这是他们比较突出的两点。牧区的人除了崇拜西藏共同信仰的一些大的神山以外,他们每一个部落,都有各自的保护神山,大家有机会可以考察一下。格萨尔说唱艺术在牧区是最盛行的,农区有藏戏,牧区没有。因为藏戏需要群体演员,一个群体,然后要很多观众,牧区高度分散,所以这也是它们的区别。 图25 我在1992年集中了全年时间采访了拉萨和山南最典型的农村,我每到一个地方每到一个村庄就问他们的基本情况,问他们人口有多少,牲畜有多少,产量怎么样啊,接着就进入神谱访问,你们在当地信仰什么保护神,有哪几种类型,哪些层次,都一一记录,所以我觉得比较全面了。如果说我不是专家,不专业,至少在民间文化上知道的现象是最多的。同时1992年那年在西藏是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但是我恰好就是在92年访问到了几个降神的人。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所以我后来一直在跟领导和有关方面说,民间的东西是无害的,不要人为的去禁止它,让它自行消亡,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所以我就用这个场景,来说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西藏的交融、撞击、参与、互相渗透。这个是拉萨附近曲水县一个村庄的降神者(图25),当年23岁,一个女孩子,她降的神是念青唐古拉大神,最高的。她那天降的神是念青唐古拉大神手下的“助理”伦布。念青唐古拉大神在《格萨尔传》里面是一个法力很大的神,同时医术很高。所以她降神一个重要的职能是为人治病,还有心理咨询。我们就看她在那咨询,这一位女士(图26),她说她老心口痛,吃药也不管用,请神灵指示,应该怎么办。然后降神者就代神灵发言,就说你是心理上的问题,你拿了别人的东西,你要把东西还给人家。然后你回去祭拜你的保护神,地方保护神。实在不好的话,你到医院去。 图26 图27 图28 最典型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交融的最有意思的现象,在藏北我采访到的,他一方面在输液,相信现代医学,一方面让僧人念经,双管齐下,“双保险”。我觉得这个是最最典型的。这个人来咨询(图27),这是个康巴人,他住在澎波,说几年前他山南的朋友借了他两千元,92年两千元还是挺多的钱;他说这个人老说还老不还,我想请教一下,我是去要,还是等他来还。这个属于心理咨询。神灵就在那测算,她说你还是去要,不然他不会主动还。你还要尽快去要,不然呢,他会有些变故发生,比如说这个人生命有危险啊,他要是出了问题,你再也要不回来了。然后她突然冒出一句——经常是妙语连珠,然后接着就说一句:朋友总是笑嘻嘻把你给骗了。所以一般降神的人可不要轻易说人家装神弄鬼啊,他确实有一些很好的准备,包括以前很多人,又懂气象,又懂医学。他就是借助一些形式。是他在发言,他在代神灵发言。这个是尼木县一个人(图28),他是替一个病人来看病,那个病人发烧来不了,我来替他求药。结果神灵就很不高兴,说了一番话,训斥他的话,但是我觉得是说给在场的我们听的,敲山震虎:不要过了山忘了路,过了河拆了桥,得不到的时候怎么样,得到了又怎么样。至少我觉得有点心虚吧,所以我从此再也不说他们降神的人的坏话。我只是从正面理解人家。还有个镜头没拍上。她在降神状态嘛,就说“白头发的人过来”,当时陪着我们去的是县干部,藏族,头发白白的。白头发的就赶紧上前听令,她就说“你在政府工作,要好好的工作。我们是藏族,要搞好民族团结”,再有一个就是正在搞社教运动嘛,说“今天的事情,你们不能对主人家有伤害,你们做了什么其他人不知道,我们护法神是知道的”,威胁要是打击家里主人,护法神要找他们算账。实际上我觉得这些都非常有意思,然后说“还有没有人有什么问题,没有的话,我就走啦”,几个大幅度动作以后,就走了(图29)。她换了衣服就出来,跟我们说“我家的电视机收不到信号,请你们帮着看看,是不是哪儿坏了?”后来我们技术人员一看,不是他们电视机有问题,接收转播的设备没有到达那里,正好有个山脚,挡住了拉萨的信号,跟她讲了是设备的问题。 图29 图30 图31 时间不多,我简单讲一下,2000年我到拉萨河南岸乡村去过藏历年,参与了他们全部的从送鬼开始的程序(图30),是个观众,也像个演员。而且在这个场合比较典型的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乡村也在改变,传统文化还在形式上持续,但是敬神的时候,撒糌粑的时候,我们全部笑场(图31)。为什么大家都笑起来了呢?因为传统仪式还在进行,但是心已经不是传统的心啦。大家觉得挺好玩哈,游戏,还装模做样的在那儿敬神。拿着糌粑,嗦嗦嗦,要撒上去,神胜利了,向神致敬,或者是请神祝福,祝福神,请神保佑我们,就是这个意思。大家都哄笑起来,这个场景比较典型的就是,我们那天初三插经幡嘛,经幡插上去了,是在电视天线上。恰巧就是这样一个标志性的时代的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