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25445 回复:1
发表于 2016-11-24 15:22
|
说起玄奘,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无疑是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知名度最高的人,并通过那本《大唐西域记》为我们记载了丝路沿线的所见所闻。
大多数人所了解的玄奘是《西游记》,甚至是《大话西游》里那个被艺术化了的“唐僧”的形象:虽虔诚善良,但却有些迂腐;有时会是非不分,还喜欢婆婆妈妈唠里唠叨;性格上有点胆小懦弱,优柔寡断;一路上若无几位高徒相助,几乎是寸步难行。
然而实实在在历史上的玄奘,毫无疑问却是那个时代最勇敢的人之一。
他做的最勇敢的事就是去印度取经。
说唐僧勇敢不是因为路上有各种妖魔鬼怪,而是现实的困难,首先是没有“签证”,玄奘刚到凉州,其出国求法的消息就传到都督李大亮那里,李立即派人找来玄奘,要求他打消西去的念头,强令其东还长安。其后怕他继续西行,还发出“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县,宜严候捉”的通缉令。堂堂一代高僧,刚到武威就成了“犯罪嫌疑人”。玄奘昼伏夜行到达今甘肃瓜州时,当地州吏李昌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理解并敬佩玄奘西去求法的志向,便放了玄奘一马,但催促玄奘赶快离开,以免遭到官吏的追捕。
其次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偷渡成功后,摆在玄奘面前的是八百余里的莫贺延碛。莫贺延碛位于罗布泊和玉门关之间,古称沙河,这并不是一条由水而是由大量的流沙构成的“河流”。那里死寂一片,“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小说《西游记》里收沙僧的流沙河——“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应是据此想象生发而出。玄奘一人和他的那匹瘦老赤马孤苦伶仃地行走在大漠之中,在走了一百多里以后,困顿疲惫的玄奘在从马背上取下皮囊准备饮水时,不料竟失手打翻了皮囊,水很快就被沙漠吸干了。懊悔的玄奘想回去取水,当他勒转马头准备返回时,想起自己曾经发过的“终不东移一步,以负先心”的誓言,于是下定决心: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他调转马头,继续坚定地向西走去。一望无际的大漠,四顾茫然,孤身行走的玄奘眼前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幻觉,他看见无数妖魔鬼怪袭来,一会儿又见一支军队,还有随风飘扬的旌旗。今天我们知道,这就是海市蜃楼。 白天沙漠中的热风,裹挟着黄沙,闷热难耐;黑夜中的莫贺延碛,只有死人的白骨闪烁着磷光。作为一名虔诚的僧人,玄奘能做的就是不停地念诵《心经》和观世音菩萨来支撑自己不断往前走。走了5天之后滴水未沾的玄奘已达到他生命的极限,口干舌燥、呼吸困难,眼睛也睁不开了,最后人和马都昏昏沉沉地卧倒在沙石上。僵卧到半夜,忽被一阵清风吹醒,顿时浑身倍感清爽,那匹识途老马也站了起来,驮着玄奘前行。
最后是距离,这个最难,从西安到西行求法的目的地,当时世界佛教的学术中心——印度北部的比哈尔邦那烂陀寺,玄奘走了大约有5万里,2.5万公里,绕了一个大圈。这一路,玄奘的交通方式主要是靠骑马,而不是像黄晓明的电影《大唐玄奘》里,总是步行。步行还要背着很沉的行李是难以远行的。而且玄奘盘缠是够的,玄奘举办大法会可以赚些钱,根据玄奘弟子彦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散会之日珍施丰厚”,金银无数。玄奘法师拿了一半用来“燃灯”,剩下一半,施给凉州的寺院了。“燃灯”,其实就相当于今天的“香火钱”。这笔钱,成了玄奘法师的重要路费,起码一匹马总是买得起的。经过三年多的艰难跋涉,玄奘终于抵达了他心目中的圣地——那烂陀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