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网

旅游旅行

今日:0|主题:6955|排名:14 
旅游网> 旅游旅行> 巍山回族的源流
与旅游旅行相关
旅游资讯
自助旅行
名胜景点
户外俱乐部
查看:2536 回复:0 发表于 2017-11-10 11:54
发表于 2017-11-10 11: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巍山回族的源流 [复制链接]

巍山回族主要集中在永建镇,现有18个村子,巍山古城和大仓镇也有部分村社。巍山回族是外来的“回回”和当地少数民族通婚的结果。
一、巍山回族来源
巍山回族来源主要有两次:
一是元朝的探马赤军回回军人。
成吉思汗西征,西亚的花剌子模国和莫斯科等被征服,大量信奉伊斯兰教的青壮年男丁被强征入伍,组成“探马赤军”征战四方。公元十三世纪中期,元朝定云南,为了防止原有旧势力反弹和巩固疆域,就采取“置兵于咽喉重地以扼之”的政策,在一些战略要地驻守军队。为减轻元政府军需供应负担,元朝实行军屯制,在军队驻守之地,军队开垦荒地荒田,耕种粮食和水果蔬菜,牧养牛羊马等牲畜,实现军队自养自给。很多回回士兵屯田留居下来,形成了大理地区回族的最早来源。
巍山驻守的回回士兵最初有大围埂、小围埂和回回墩三个厂,他们开垦荒田荒地,种植蔬菜水果,饲养家畜,建盖养马厂。过着严格的“兵农合一”的生活。
公元1273年元世祖忽必烈对驻防在各地的回回军队下令:“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自此,便有大批的回回军士,在驻扎地上定居成为编籍的居民,开始定居了。他们在驻地上和当地少数民族女子联姻结婚,生儿育女,安居乐业建立家园。分散各地为元蒙统治阶级效劳的回族,客观上促成形成了“回回遍天下”的大分散小聚居格局。
这一随地入社政策对于回族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是关键性的,从此以后,回族才由“侨居”、“漂流”和“居无定所”状态正式进入“根”的编籍在户定居状态,也从此开始有了生存发展的基础。
二是是明朝军人。
公元1356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大明王朝,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遣大将傅友德为主将,回族将领沐英为右将军,回族将领蓝玉为左将军,率领大军平定云南原先元朝的梁王势力。经过几次较大激战,取得胜利。留下沐英镇守云南,封为云南王。
为便于军队给养,沐英上奏朝廷,建议设置卫所巩固军事占领和实行屯田自给。他认为云南地广人稀,荒芜土地多,适合军屯。获得批准后,大量回族士兵在一些地方驻扎军屯。明朝在云南设置大量卫所。蒙化就设立蒙化卫。这些卫所建堡设厂,进行生产劳动和军事管理。为了充分实施军屯,明朝政府从其他地方抽调精兵七万八千多人分头进入云南各地屯守,政府发钱买耕牛三万多头。设卫屯田的措施除了解决军粮,还在于普遍进入农奴主和封建领主控制的区域,严格管理,防止叛乱,巩固政权,为执行中央集权制奠定基础。客观上也起到移民实边,巩固疆域的作用。
蒙化卫的回汉士兵大多来源于江南的南京、江浙一带,屯军不久随即落户定居下来,结婚生子,组建家庭。在原来大围埂、小围埂和回回墩基础上,回回士兵大量入驻巍山,又扩散出大小五茂林、白沙村,树龙村、丁家厂、马米厂、三家村、深河村、甸中、古城、丁家厂等村寨、社区。
一些村寨主要是从大的村寨分流过去,逐渐发展起来的,比如树龙村、新村、箐门口等,就是从较大的大围埂、小围埂和回回墩分流出来。比如大五茂林村,就是一个例子。清初,大五茂林一带无人居住,荆棘榛蛮丛生,林木茂盛,野兽出没,是一片空旷荒僻的野地,处于水源之头,土地广阔。小围埂的一些人开始雇用当时旅居避难蒙化的四川人,俗称“客家人”去开垦耕种这片坝子。开挖水沟,烧荒除石,开垦出大片水田。后来,随着小围埂人口繁盛,居住过于密集,便征求有没有愿意到上源居住的人。
由于回族聚居处需要开展日常的伊斯兰宗教活动,完整的活动,必须具备四个专职的宗教人士,即伊玛目,负责领拜和主持宗教仪式;五所,即经师,负责念经、教经和讲经;穆安津,负责叫拜,敲银板,呼唤穆斯林按时前来礼拜;海推布,负责周五聚礼日上“虎图白”。具备这四个人的职能,才能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者莫二台”,意即敬拜场所。因此,当时的28个回村,也称为28 个“者莫二台”。小围埂“十甲户”分别选出伊玛目、五所、穆安津和海推布共四家人迁居大五茂林一带,逐渐的就建设出一个村子。
到清朝道光年间,巍山回族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回族村寨达到了28个,清真寺也有33座,人口达到了五万六千多人,比现在回族人口还多出一倍多。
二、巍山回族对“文献名邦”的贡献
由于元朝比较看重“色目人”,政府给予许多优惠政策,明朝政策环境相对公平,对回族没有过多干扰和打击,回族发展迅速。到了清咸丰年间,巍山已经十分繁荣。各村寨都具有相当规模。其中蒙化县城已经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城池,从1390年名洪武年间开始,回族士兵就参与了建设蒙化城,对城内的拱辰楼建造贡献了力量。1860年,回民起义大翼长李芳园和参军马国忠重修了破旧的星拱楼,拓宽了基础街道。
清代中期,在蒙化城东西门内、南北门外,均有大量回民聚居。形成了街、巷、村、社。规模宏大的清真寺达五所之多。当时蒙化城内市井街区,都有许多从事经营的穆斯林,建盖有众多房屋、店铺,回族文化气氛十分浓郁。其中西门清真寺规模尤为壮观,据族谱《马氏家乘》记载,该寺系“明崇祯庚子科举人马继邦,授北京户簿主事,请旨恩准赐建”。当时巍山城回族人丁之兴旺、宗教文化之发达、市井物产之兴盛,可以窥见一斑。
巍山在康熙年间被朝廷御封为“文献名邦”,文指文人多,献指书籍多。原来的蒙化古城,许多街道的建筑设施,就有回族人的功劳,局史书记载“半之街巷房产皆为回民所建,广设私塾,其天方经学类于孔孟”。可见当时回族对文献名邦贡献甚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