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13413 回复:0
发表于 2012-5-31 00:18
|
中国旅游网5月30日讯 :多元融合,加快发展。近两年来,安徽省淮南市积极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城建、工农业融合,走多元融合发展之路,致力产业转型,深化多元融合,让旅游业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着力构建“大旅游格局”,建设“能源城中的旅游城、旅游城中的能源城”,从而推动了淮南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据统计,2011年共接待游客804万人次,同比增长34%;全市旅游收入34.75亿元,同比增长39%。
淮南焦岗湖旅游风景区 以“文化优势”唱响“金字招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旅游的过程实际是体验文化、寻找文化差异的过程。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旅游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淮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煤文化,豆腐文化、少儿文化、道教文化在这座城市相映成辉。近年来,该市着力实施“千亿文化旅游振兴工程”,从规划入手,编制了《卧龙山淝水之战遗址公园规划》、《春申君战国文化园核心区修建性规划》、《淮上明珠风景区知青文化园规划》等规划。目前,淝水之战项目正洽商协议,春申君项目“三个一点”的资金正在积极筹措。同时,依托八公山景区、茅仙洞景区,着力打好楚汉文化、道教文化牌。
走出历史文化,更看红色文化。据了解,该市共有红色旅游资源43个,其中重点红色旅游资源11处。就红色旅游资源品质分析,新四军纪念林和大通“万人坑”教育馆为四级红色旅游资源,白塘庙革命活动纪念园、板张集烈士陵园、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知青文化园为三级红色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与红色文化融合,让“红色文化”托起“绿色发展”。我市编制了《淮南市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打造“安徽省红色旅游新兴体验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
变“旅游城市”为“城市旅游”
旅游发展促进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助推城市旅游。 早在2009年,该市就投入了2亿多元,对市内唯一一座综合性市级公园——龙湖公园进行改造,有效提升了市民对城市绿色空间的需求。小桥、木栈道、亲水平台,水榭、走廊、座椅和园林建筑遍布园区,为城市增添一份幽静。龙湖公园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彻底打破了景区的围墙,完整地将“龙湖”的每一寸绿地和水面交给了市民和游客,并于2011年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此后,该市陆续开工建设了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大通湿地公园、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淮西湖公园等诸多城市湿地公园,同时加强了舜耕山风景区的保护,为城市增添了一个个“绿肺”。2009年以来,该市启动了三年城市大建设,让城市基础设施极大提升。目前,淮南正实现从“游客宜游”到“市民宜居”的转变,正在从一个旅游城市变成一个城市景区,可谓“城中有景”、“景中有城”、“城景合一”。
值得一提的是,淮南市在旅游产业选择上,注重与城市建设的融合。目前投资60亿元“泰坦方舟”动漫项目正加快建设,今年十一将正式开园,预计每年可接纳游客200多万人次。同时,哈米王国等主题公园也正在建设中,待其建成后,两大动漫主题公园将成为安徽全省规模最大的动漫旅游基地。据悉,该市“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发展亿元以上旅游项目20个,实现旅游项目投资总额300亿元以上。
工业旅游与乡村旅游花开“并蒂”
“能源城”、“淮上江南”是淮南的两张“名片”,近年来,该市着力打造“工业城市中山水景观最美、山水城市中工业实力最强”的城市。先后编制实施了“煤矿井下观光游”、“田家庵、九龙岗城市记忆”、祁集煤化工基地旅游、“蒸汽机车体验游”等旅游项目。目前,正全面梳理工业旅游资源,保护工业遗存,编制《淮南市工业旅游发展规划》,逐步培育煤矿、电力和其他类型工业旅游产品。
同时,淮南市着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做旅游需要做品牌。将在全市农业科技产业园“6+1”的基础上,叠加“6+1”农业旅游规划,着力将旅游诸要素植入产业园,中沛温泉度假村、乐涧套休闲度假村等项目正加快建设,将在此基础上再打造一批国家4A、3A级旅游景区。此外,以上窑泉叮咚生态休闲山庄、孙庙黄金梨基地、祁集农庄为代表的十多处乡村农业生态园正在加快建设,将形成民俗风情游、生态观光游、休闲养生游、乡村体验游等旅游品牌,田家庵主城区至茅仙洞淮河风情水上游也将适时开通。 “到农家去吃土菜,到郊外去感受乡村美景”深受城里人的追捧。旅游与农业的融合,实现了乡村欢歌和城市笑颜的幸福“相拥”。
“任何一个地方都有旅游资源,而淮南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做的是效益最大化的旅游,而不仅仅是有效益的旅游,更不是门票经济旅游。”说到淮南旅游,该市旅游局局长陈岩如是评价。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