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黑色潜水衣的万志权,伸出酷似“枪头”般的摄录机瞄准那些被珊瑚礁和海葵丛精心庇护起来的、长着花谱脸蛋的小丑鱼—天时地利形成绝配,一幅海底摄影佳作马上就要出炉,一个潜在的危机却从身后悄然袭来—酷似重型器械的轰鸣声正在逼近,水纹的波动频率瞬间变得急促而颤栗,万志权赶紧蹬踏肥大的脚蹼,迅速游离“危险地点”20秒后,硕大的螺旋桨把万志权身后30米的海水搅成了一团污秽,望着那团徐徐升起、酷似小龙卷风般的水花,万志权一声长叹:“幸好闪得快,不然就变成一滩肉泥了!” 平民化的潜水装备让潜水成本下降 潜水运动让生活节奏紧张的香港人排除压力 这样的插曲,只不过是香港摄影师万志权多年水下摄影生涯中的常见镜头。比起鲨鱼、水螅、水母、海蛇这些海洋危险生物的威胁,来自水上大型船只的“袭击”更是悬在潜者们心头上的一把利剑。不过,知难而上的香港资深摄影发烧友却依然对水下世界乐此不疲,于近期启动的“2 0 14年香港潜摄大赛”,又将潜摄爱好者们心头的热情再度引爆—他们重新戴上潜水镜,钻进那片神秘莫测的汪洋,在极端的水族秘境里寻找那些被人遗忘的美学。 香港现在也有很多潜水学校、潜水培训课、潜摄公益讲座,专为培养潜摄的后继人才。科学与环保的双重考验,也让“潜摄”这个新生艺术门类焕发着神秘的光环。 香港潜水摄影可以追溯到1967年,摄影师水下作业不局限在香港海域 “水下摄影,从本质上说是人与海洋世界的一种互动。”作为香港潜摄界的鼻祖人物,年过七旬的熊秉宽用他毕生的摄影经历,总结出了这样一则定律。他从海底世界攫取的惊艳影像,映照在更大尺码的宽屏幻灯片上,与他精辟的摄影心得相得益彰,互为注脚。 这是“香港潜摄大赛”子活动之一、5月27日在香港科学馆演讲厅举办的“水底摄影研讨会”上,“嘉宾分享”环节的内容。作为亲身经历了从“胶片机”到“数码机”的一代,熊秉宽始终对每一帧影像、每一次快门闪动都有“洁癖”式的苛刻要求。“摄影本身就很难,受到众多客观条件限制的水下摄影就更难了,现代摄影师因为有了储存量更大、不消耗底片的数码摄录设备,所以总喜欢用频频快闪的方式拍摄”在熊秉宽看来,这种粗糙的手法不仅仅是对海底世界的恶意骚扰,也是对摄影这门艺术的亵渎。 熊秉宽用生动的图目,展示了一个色泽瑰丽的海底世界。他的镜头似乎有种神奇的磁力—能吸引成群的大黄鱼蜂拥而至,沿着他需要的角度排开一个华丽的矩阵,并在他的胶片上显影出“孔雀开屏”的惊艳效果;躯体湿滑的海星也仿佛被施咒了一般,化身为一个个听话的模特乖乖地伏卧在石头上,拼成烘托照片意境的重要背景;熊秉宽所能成功驯服的海底生物,还有硕大的海龟、灵巧的章鱼有时连变幻莫测的光斑也能听从他的使唤,在水天交界之处映成宝珠般的彩条,汇成绝佳的摄影素材。“其实准确的构图和拍摄时机的抓取不是什么特异功能,而是要建立在对海底生态的准确认知、科学认知之上,当你潜摄经验丰富之后,你就能预判出鱼类、水底生物的走向,从而可以把摄录设备调整到合适的位置进行提前构图,对目标对象的游速进行估算后,在准确的时机内按下快门。”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那个数码摄影尚未普及的年代,熊秉宽十分吝惜手中的36张胶片,为节约成本,他琢磨出了一套与海底生物进行互动的方法,总结出了把每一捆胶卷都变成隽永之作的技能,神奇的是,纵使器材陈旧落后,他所摄录的每一张照片都清晰澈亮得像是经过了PS工具、美图秀秀等现代科技的修饰,而这种胶片时代朴素的摄影技巧,却偏偏已经是快闪时代的年轻摄影师们很难临摹的了。 以熊秉宽为代表的老一代摄影人,也能把“水下摄影”这个颇具现代意味的门类玩得得心应手。这也足可证明,“潜摄”在香港是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的。熊秉宽谦虚地回忆,比自己更年长的“鼻祖”才是香港潜摄更早期的奠基人。1967年,香港资深摄影师何拔佳在家中用木头和铁块制作出了一个方形的“疙瘩”,中间镂空正好探出一个圆形镜头的位置—这便是最早的“防水箱”,这个草根时代的防水摄影设备一直沿用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掀开了香港潜摄史的序幕。“带着很原始的潜摄设备,我们不仅仅把活动范围局限于香港海域,我们还曾去到更远的南海”于是,早期的香港潜摄人以北回归线附近为起点,开始了范围更广的南下远征—穿越赤道、横跨洋界,把大半个地球都纳入到了潜摄的版图中。海底生态的奥秘,也得以在这些草根冒险家们的镜头中曝光、传承。 香港已累计超过10万人有过潜水经历,八成以上都是"潜摄"的参与者 进入21世纪,香港潜摄进入了一个器材更加发达、规范更为完善的时代。“潜摄”开始由一种冷门的小众爱好,变为了一项高度普及的大众娱乐。香港潜水训练学院负责人K arenK w ok透露,截至2012年,香港已累计超过10万人有过潜水经历,约有1万人成为潜水界的活跃分子。“平民化的潜水装备让花费在潜水中的成本不断下降,而潜水运动本身健康、刺激,可以让生活节奏紧张的香港人排除压力。” 不光潜水器材平民化,连潜摄装备也频频推出“家用版”,“热兵器时代”下的水下摄影拓展了更多的可能性— 不光是防水箱由木疙瘩升级为了金属精制的“黑匣子”,摄影机也由笨重的庞然大物变为了小如针头的精密仪器。一些潜摄达人还不满足于静态图片的摄制,他们要还原水底世界的动感。于是,“水下D V”、“水下纪录片”也成为潜摄者们争相挑战的体裁。 作为2013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提名影片《自然密码》的合作 探寻海洋世界“潜规则” 香港潜水摄影师在行动 GMT+8, 2025-1-22 21:38 |
旅游网|旅游论坛|旅游群|LVYouwang|www.lvyouwang.org 旅游网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为网友自行发布或转载网络公开内容,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违规或侵权可邮件至9519990@qq.com处理。本站为公开内容载体,对用户发布内容仅承担基础违法筛删,其他责任发布者承担。本站为公益性非盈利网站。
Copyright © lvyouwa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