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光在路上。 文/图 本报记者 陈春艳 “今年冬天,打算徒步沿京杭大运河下江浙一带;然后再骑行去拉萨,这是目前计划中的两场旅行”4月8日,29岁的杨天光跟记者谈起自己的出行计划,双眼闪光,充满向往。 这个赤峰市敖汉旗的小伙子,从小酷爱打篮球,最近又迷上了旅行。前不久,他刚刚一人徒步去大连看海回来。“到大连那天,正下小雨,灰色的天、灰色的海,连成一片,感觉自己在灰色的天地间是那么渺小。混沌中的大海异常平静,看不见波浪,但那种苍茫无际却令人敬畏。看海鸥在水面飞翔,觉得生命就该如此自由灵动。”徒步18天,站在老虎滩,他29年的人生中第一次目睹大海的姿容,细雨中的大海别有风情。 “我觉得年轻人就该到处走走,看看不一样的风景。”当初,杨天光将自己徒步去大连的想法说出来后,妈妈很反对。不过,大姐却很支持,帮他在网上买了帐篷、睡袋、护膝等户外徒步用品。杨天光先是进行了一番适应性训练,从北京南口镇到西三旗35公里的路,他走了3趟,检测一下体力;之后又徒步到八达岭露宿一晚,试试帐篷等装备的性能。确定一切“OK”之后,他一个人背着硕大的旅行包,从河北省三河市向着梦中的那片海进发。 出发那天,杨天光把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书名“在路上”郑重地写在了QQ空间里,然后在亲友的关注下默默启程。夜宿旅馆能上网的情况下,他会把最新的照片传到网上:G102国道上的里程碑、蓟县的路标;榆关镇的集贸市场、山海关的城楼;果腹的饭菜、安身的床铺;赶毛驴车卖风匣的老大爷、骑自行车进京的大学生等等,不一而足。“为了给自己留个记忆,给第一次徒步留点痕迹。另外,朋友家人都很关心,让他们知道我的行程,放心。” 每天按计划行进32—40公里,然后在沿途村镇吃饭、住宿。十块八块一餐饭,十块二十块一张床铺,这似乎是一场艰苦的旅行,但杨天光觉得很有意义。在路上的日子,一般都能找到旅馆,但他还是愿意背着帐篷,他说这样更有长途跋涉的感觉,并且万无一失。第一次在帐篷内醒来时,朝阳的光芒照在脸上,他感到宁静而温暖;每天晚上放下背包,疲惫的身躯躺倒在床上时,他感到放松而满足。“那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每天看着路牌,计算着行进的公里数。春寒料峭,也没什么风景可谈。在粉尘、汽车尾气和噪音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机械地走,只想着目的地。”回忆五六百公里的路途,虽然人生地不熟,却遇见了诸多感动。饭后,餐馆老板送他一瓶矿泉水;运罐头的货车司机要捎他一程,被谢绝后,还非要下车给他拿两瓶罐头。 作为建筑公司技术员,年复一年看着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杨天光却总感到生活索然无味。在海边尽情徜徉后,他又意气风发地坐火车赶回去上班了。 生命是一场旅行,身体或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杨天光,一个“在路上”的人,正在积极筹备他的下一场旅行。
杨天光:一个人徒步18天去看海(图) GMT+8, 2025-1-23 14: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