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骑城市不是梦 自行车出行系列报道之十 本报记者 苏原平 进入1月以来,长沙持续出现雾霾天气,PM2.5浓度1月份前18天仅3天合格。省环保厅专家分析,机动车尾气排放对PM2.5的“贡献率”高达26%。 为此,省政协委员夏曼在全省两会期间提交了“建议在城市主干道增设、恢复自行车道”的提案,倡导自行车绿色出行,减少机动车排废量,改善城市的宜居环境。 自行车道不断“缩水” 目前,长沙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20万辆,空气污染严重。据悉,我省自2012年开始实施十大环保工程,包括氮氧化物减排和长株潭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将在“十二五”期间淘汰23万辆高排放“黄标车”,推行城市公交清洁能源改造等。 同时,长沙市还将打造城市立体化公共交通网络,改善城市交通生态。夏曼认为,自行车慢行交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自行车简单、灵活,所需要的道路空间远远小于机动车,是人口稠密、空间紧凑、人文活动频繁的地区比较适宜的交通工具。高比例的自行车出行,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人居环境质量。更重要的是,选择自行车出行更是选择了一种亲生态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这正是两型社会、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 然而,我省城市自行车道却在不断“缩水”。夏曼认为,城市规划缺位和道路扩建未预留,是自行车道“缩水”的主要原因。 我国的道路交通设计理念仍以方便汽车行驶为主,“汽车本位”的思想漠视了自行车交通的合理地位。同时,仅有的自行车道被大量占用,一些自行车道被改为公交专用道。宽阔的长沙市潇湘大道上,沿线的自行车道被“切割”成一个个停车位。许多酒店和商场肆意占用自行车道,将其作为停车场。自行车道的不断“缩水”,反映了一种文化心理:“有房有车”的中产式生活是经济至上的社会主流追求,自行车只是“穷人”的交通工具。这样的社会价值观,很显然与国家的低碳经济策略和全球的低碳公民行动背道而驰。 城市绿道确保“路权” 夏曼建议,我省应加强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前置规划设计,尤其是主干道应配设自行车道,确保自行车的路权,让市民能够畅骑城市。 目前,长沙市城乡规划局正在规划设计总规模约1300公里的绿道,保障自行车道的畅通无阻。长沙市城乡规划局总工程师王慧芳介绍,绿道是提供给行人、骑行者休闲健身的道路,涵盖了自行车道和步行道,还有停下来休息的驿站。 长沙市绿道规划以“江河风光带、路网绿化带”为依托,串连沿线的历史人文与自然生态景观。其中,市域绿道约750公里,城市绿道为550公里。市区范围内的城市绿道沿着“一江八河”延伸,即沿湘江两岸、市区的8条支流及风光带等建设城市滨河绿道。绿道还将走进社区,将居住区的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连接起来。 “城市绿道是长沙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将加快构建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网络,优化城市交通生态,推动自行车出行,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王慧芳说。 制度保障自行车出行 今年10月,长沙地铁2号线有望通车试运行。作为一种高速快捷的交通工具,地铁必须与其他多种交通方式密切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周波认为,自行车是衔接地铁的最好工具,可以将一个地铁站的服务圈至少扩大3公里。 “在选择出行方式时,人们主要考虑快速、经济、便捷、安全和舒适等因素。公交、地铁和自行车组合出行方式优势互补,正好能够弥补公共交通之不足。”周波表示,要想实现自行车与地铁的“无缝换乘”,必须规划建设好地铁口的自行车换乘服务设施,设置自行车存放点、租车点和修车点,方便市民在地铁口存车换乘。 “自行车畅行城市不是梦。长沙市还可以借鉴株洲模式,推行公共自行车。”周波说,“只有从制度层面实现和完善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完美对接,才能直接影响已经拥有私家车的市民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出行方式。” 荷兰、丹麦、法国等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发展汽车带来种种困境的痛苦教训之后,重新推动以自行车为代步工具。周波认为,推动自行车出行,需要政府层面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引导。我省应通过法规制度、税收、社区教育、观念普及和商业支持等多渠道,鼓励和推动全省自行车出行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软环境改善。还可以像英国一样,通过租赁、购买自行车抵税甚至财政补贴买自行车等方式,鼓励人们骑自行车上下班和出行。 记者手记:畅骑之美 推动自行车出行,相关部门应制定细致的配套措施,开辟自行车道,保证自行车的路权,加强自行车公共交通路网建设,形成完善的自行车公共服务体系。 可以说,在城市中畅骑,折射的是一座城市的生态文明之美。 自行车出行不是口号 苏原平 新年以来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雾霾,让人们清醒认识到汽车尾气是造成城市空气严重污染的元凶之一。倡导自行车出行,引领低碳生活,正是减少尾气污染、保住城市蓝天、缓解交通拥堵的一剂良药,更需要政府层面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引导。 德国政府正是通过“国家自行车倡导计划”,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规和优惠政策,鼓励自行车出行,最大程度降低交通排放。北京市也将自行车纳入《建设人文交通、科技交通、绿色交通行动计划》,提出到2015年自行车出行比例要达到23%。我省也应尽早借鉴这种规划引导模式,从两型社会建设的高度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在交通总体规划中明确提高自行车出行比例。 当前我国的交通建设体系都是围绕汽车进行的,将自行车逼到越来越窄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行人、自行车、机动车混行现象严重,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其实,除了经济指标,出行的安全便捷,也是衡量百姓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指标。 倡导自行车出行,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全省各级政府应当扮演起重要角色,有效整合交通、规划、园林、电力、地铁等相关部门力量,开辟通畅的自行车道网络,完善自行车停放点以及与其它交通工具的接驳设施,优化自行车生存空间,保障自行车的路权。 目前,株洲市、常德市以及浏阳市都已行动起来,先后启动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提质改造自行车道。公共自行车不仅减少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不少便利,形成了一道新的城市景观。长沙市正在规划设计的城市绿道,将进一步完善自行车道网络,使城市交通体系更加立体化、人性化。 全省还应通过税收、立法、社区教育、观念普及和商业支持等多渠道,鼓励自行车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软环境改善,以便更符合自行车出行的需要。美国利用税收优惠,鼓励雇主给骑自行车上班的雇员每月40美元到100美元补贴。我省也应出台一些奖励办法,鼓励自行车出行。株洲市近期出台的《推进“1135”绿色出行试行办法》,对该市每月公共自行车租赁卡刷卡率前100名的市民分别给予100元奖励,促使株洲市自行车出行比例上升到20%左右。 除了从政府层面制定推进规划外,我省还要倡导自行车出行的文化价值观,通过举办各种比赛以及设立“骑车日”等,推广绿色出行方式,让自行车出行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态度。来源湖南日报)
尾气对PM2.5贡献率达26% 骑行需制度保障 GMT+8, 2025-1-23 03:13
|